回上一頁

茶花之道    柯瓊枝老師

學習做一個「茶人」,一路走來可說是滿心歡喜,尤其踏入無我茶的領域。在無我茶會活動中,感受到所謂的無尊卑之分、無報償之心、無好惡之心、求精進之心、無流派與地域之分,遵守公共約定,進而培養默契,體現團體律動之美的七大精神。在歷經無數次的茶會進行中,我慢慢地體驗到在無垠的大自然界中,那個「自我」猶如一粒微塵沙,渺小到幾乎不存在的無。於是,「無我」情境渾然而生,在萬籟俱寂中,剎那間的永恆便已達到茶禪一味的空寂之美。因此,我願以歡喜的心情,與各位茶友分享身為一個「茶人」的樂趣。

    認同自己是一個「茶人」以後,除了茶之外,當然還需要涉獵一些能美化茶人,提昇茶人生活品味的東西。在茶事的時空內,我們可以結合一些週邊藝術,用來增添茶趣,豐富茶道內涵。對我個人而言,花也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而茶與花秉性相宜,自古以來就是相輔相成的。因此,將花藝與茶道作一結合,展現出藝術的另一種風貌,就是所謂的「茶花之道」。「茶花」形成於明代弘治萬曆年間(西元一四八八---一五九五),是齋花與室花更加精簡的一種文人形式花,以袁宏道為其大成。在袁氏所著「瓶史」一書中,揭開了花與茶的關係。「茗賞者上也」,主張烹茶插花,插花品茗。花與茶交映成趣,茶與花相得益彰。事實上,品茗賞花的美趣遠在千年前的唐代便已盛行,當時呂溫等人就有「茶宴」賞花之類的活動。唐僧皎然與陸羽的飲茶詩說:「九日山僧院,東籬菊也黃,俗人多汎酒,誰解助茶香」,已可見當時賞花品茗風氣之一斑。再者,品茶賞花皆富優雅情趣,既能令人滌煩忘憂,又能遣情娛性,心曠神怡。因此,茶與花自古以來即成為文人雅士、騷人墨客雅俗共賞的一種生活藝術。

    隨著時空的運轉,漸漸地,文人焚香、點茶、插花、掛畫的優雅文化成就了今日的茶席插花│茶花。花對茶席整體而言,是茶席佈置的重要一環,也是眾多選項中的最佳選擇。合於清遠的趣、純真的情,可以清心養性。而茶花也傳達了主人對天地情感與生命之體悟,珍惜美好短暫的生命。選花如擇友,與花器的搭配,皆攸關風格之呈現。茶與花之間取得和諧是必要的,否則將影響到茶席的風格。本人以「茶花之道」作為無我茶會精神層面的主題,是因為個人這些年來,與陳寶老師及同學們在宜蘭的佛寺中,參與佛化婚禮,體會到當中茶與花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。在婚禮進行中,茶友們用歡喜的心以茶禮佛,更奉茶給每一位來賓,而佛前的供花更要喜氣而不失莊嚴。來道喜的貴賓們人手執一朵粉色的康乃馨,以一顆虔誠的心,將花插在佛前,為新人祝福。整個過程中,不但溫馨,更充滿法喜。而茶花之旨趣在比美茶趣,從而教人崇悠尚靜,清心寡慾,進而體會天地之道。其哲學基礎,與古來道家禪家以美為修心養性之法門同出一轍,更與茶禪一味的無我茶會中所體驗的「空寂之美」不謀而合

    泡一壼好茶,無論是獨自品嘗,或與好友共享,總是一件快樂的美事。如果有花與茶相伴,除了悠閒,更饒富情趣。生活中有茶有花,是藝術的昇華,品茗賞花融入無我茶會的領域裡,徜徉在大自然宇宙間,悠然忘我,無我的禪意更加濃厚了。我是茶中仙,在浩瀚的大自然裡,渺小如微塵沙,消失在無我的境界中。